首页

收女奴母狗调教

时间:2025-05-29 13:01:56 作者:福建泉州最后一位代书先生:一纸侨信 一生牵挂 浏览量:95447

  中新社北京5月29日电 题:福建泉州最后一位代书先生:一纸侨信 一生牵挂

  中新社记者 金旭

  在福建泉州石狮的人民路上,一个挂着“代写侨信”的小摊摆了几十年。一张桌子、几本泛黄的字典和几块压书石,福建泉州最后一位代书先生姜明典就这样坚守着,为海外游子写下一句句家乡的牵挂。

  闽南语称“信”为“批”。历史上,闽南番客下南洋谋生,将在异乡打拼的钱连同信件寄回家乡。这些“银信合一”的家书记录了海外游子与家乡眷属间的深厚情感和经济往来。姜明典在电话中告诉中新社记者,很多番客婶不识字,当需要读信或回信时,就会求助代书先生。

  从1967年开始,姜明典就跟随父亲书写侨信。“最初书写的内容较为简单,多是收到钱款、家中近况等日常琐事。不过回信也有不少讲究,比如寄往菲律宾的信件不能直接提及具体金额,只能用白米、布匹等生活物资单位来替代。”他说。

  姜明典热爱写作,当时代写侨信收入尚可,他决定深耕于此。为写出让客人满意的书信,姜明典早上出门写信,晚上抓紧时间学古文,用收音机听英语广播,还自学了法语、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。“我的父亲告诫我写侨信‘不要乱写’,准确传达最重要。”

  在积攒了一定经验后,姜明典带上装有纸、笔和大米的旧书包,每月下乡一次,挨家挨户寻找需要写信的侨眷。“如果收到亲人寄回来的侨批,村里的番客婶都高兴得不得了,大家都盼着我早点去,帮她们把想说的话都记下来。”

  晋江后溪村蔡氏的故事让姜明典记忆犹新。“她的夫家姓郭,是后溪村有名的富人家。早年蔡氏跟着丈夫在菲律宾生活,后来被送回老家。”他说,每隔一个月蔡氏都要托他写一封信,主题只有一个,就是让丈夫早点回来接自己。

  姜明典回忆称,村里人都知道蔡氏的丈夫早已在海难中丧生,唯独她还在日复一日地寄信。后来,蔡氏的儿子郭国富每月以父亲的名义回信,还附带一笔汇款。

  “父亲告诫我写信时要闭嘴,不该打听的不问,不该管的不管。蔡氏给我看回信,我便念给她听,听完后她总是泣不成声。”姜明典称,“我没有告诉她这些信寄不出去,没办法断了她活下去的念想。”于是他在回信中写下:坐令红粉青山,转眼老去,春花秋月等闲虚度。

  “2000年蔡氏在独自坚守了一生的老宅中去世。在侨乡,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。”姜明典说,下乡代写的近十年里,他的足迹遍布晋江、石狮的大小村落,见证了无数家庭的离散与悲欢。

  随着现代通讯工具逐渐普及,找姜明典写侨信的人越来越少。“很多老一辈的华侨、侨眷都已经去世了。”他说,偶尔遇到顾客找上门,他们还坚持传统,需要他用文言文,写繁体字,多半是宗族家庭商议如何建房兴业、修复宗祠等事宜。

  “现在我更多是帮人翻译文件,写写简单的法律文书、遗嘱等。”76岁的姜明典每天依然坚持出摊,时间长了,还会遇到他帮着写过侨信的客人。“只要他们有需要,我就会一直写下去。”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江苏实施十大行动帮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

1997年,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带领团队来到宁夏,把带来的6箱菌草苗,种在闽宁镇“天上无飞鸟,地上不长草”的戈壁滩上。靠着之后成立的菌草技术扶贫示范基地,从西海固大山里易地扶贫搬迁到此的群众学习用菌草种植双孢菇,第一次尝到了产业脱贫的甜头。助力脱贫的菌草,也被当地人称为“幸福草”。

牢记总书记的嘱托|运动让城市更美好

福州11月9日电 (叶秋云)舞台中央,巨大的屏幕缓缓降下,上面投射着浪涛滚滚的壮阔海峡,雨丝如织,细腻地勾勒出了一幅幅闽台两岸的温婉景致,将观众带入了另一个时空……

(杭州亚运会)“00后”掀起杭州亚运“青春风暴” 中国代表团“小鬼当家”

当天下午,在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晤时,习近平主席指出,即将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,是金砖国家扩员后的首次峰会,对于推动“大金砖合作”具有重要意义。

【两会30秒】冯远征委员:两岸文化根脉相连 台湾同胞看《茶馆》也会热泪盈眶

洪秀敏认为:“和3至6岁的孩子不同,婴幼儿群体在年龄、身心发展特点、养育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。另外,越是面向低龄的托育班,越要求更低的师生比,以及适合低幼孩子的教具、课程等。”

解码美丽中国的厦门样本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链接文字